纸本手卷。长726厘米。高62厘米。是马骀运用中国传统线描十八法重画妙法莲华经插图向学生教学的示范画。此画收进马骀所著《马骀画宝》中。网上已见有仿本。
马骀,回族,西昌人。 马骀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诞生在南街吉羊巷一个贫困的回族家庭里,无姊妹兄弟,从小过着孤苦的生活。他勤奋好学,酷爱绘画而聪慧过人,8岁时拜师于西昌著名画家周开鉴,成为周先生的入室弟子。
16岁时,他在周先生的鼓励下离开故乡,去开拓自己的天地。他谨记先生“发奋为人,卓异自立”的教诲。到成都后,开初以卖画为生,后又创办《神州画报》并担任主编。在成都,他虽然风华正茂,晓有名气。但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远大志向与抱负。他毅然离开成都,走出四川,踏上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征程。他穿三峡,游洞庭,下江南,上北国,足迹遍及全国。后又东渡日本,从中获取大量艺术素材,眼界大开。回国后寓居上海。在上海,他受到书画宗师、前清翰林曾熙的青睐,将他正式收为门墙弟子。
他不但向曾熙学习绘画,而且中国书法、中国文学和诗歌无所不学,无所不通。他还受聘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今上海美术学院)。又与黄宾虹、张善 、愈剑华、张大千等画家结为莫逆之交。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马骀应日本画院邀请,赴日本举办了个人画展。继后,又赴英国伦敦、巴拿马、新加坡以及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的作品让国内外美术界耳目一新,受到很高的评价。
画家黄宾虹赞叹马骀道:“马君企周,画宗南北,艺擅文词,众善兼赅,各各精妙。”马骀在民国时期名气之大,难以言表。
马骀所著的美术理论著作也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而且非常适用。代表著作有《四言画诀》一卷,《马骀画诀大全》二十卷,《马骀画问》四卷。著作大都由曾熙作序,发行量很大。著名学者田桐题词云:
“大江南北一游人,天外昂头自在身。收拾烟云洗兵甲,书生胸臆有经纶"
中国传统线描十八法。
高古游丝描:
用十分尖毫如曹衣纹,铄笔擎纳衣摺,苍老紧牢。古人多为之。宜以淡墨作白描。
铁线描:
用正锋下笔,宜瘦劲,如锥镂石面,古称为书中之揩。又若画山水之披麻皱。为学者之初步阶段。
琴弦描:
用笔如正锋,腕中无怒,降须一气到底,心手相应,如琴弦。然乱而不断,即书法之一笔书也。
行云流水描:
以正锋雄豪下笔,首尾一气,衣纹翻折而如云章穿插而似水纹,疏而不散,密而不乱,风生笔底,出自无心,故用之以画佛像最为合宜。
蚂蝗描:
用正锋尖笔顿挫波折而成圭角,如蚂蝗然。
钉头鼠尾描:
此描法以正锋下笔如钉头,扫尾细长而为鼠尾,以一气贯通为妙。
混描画法:
此描宜钩勒纯熟,以大笔淡墨挥洒成衣皱再以淡墨破之,但要有骨有气。
撅头钉描画法:
以秃笔藏锋而为钉头,一气到底,疾若奔马。
曹衣描:
用尖毫下笔瘦劲,其体重叠,衣摺紧牢如蚯蚓描之秀润。
折芦描画法:
用尖大之笔,下笔擎纳而转折处细长,仿佛芦叶之折。
柳叶描画法;
用尖大笔为之,下笔落笔俱忌钉头,怒降宜心气静定,乃笔工如柳叶之秀。
竹叶描画法:
以大笔横卧作衣摺,下笔肥短,擎纳如竹叶之状。
战笔水纹描画法:
用正锋。下笔尤宜藏锋,衣纹重叠似水纹,而顿挫疾如摆波。
减笔描画法:
此描法衣摺宜减而不觉少。用笔亦要苍劲古秀。
蚯蚓描画法:
用正锋笔,惹成藏锋,首尾忌顿挫怒降,用墨宜秀润肥壮如蚯蚓。
枯柴描画法:
宜用大笔紫毫,逆锋横卧,顿挫如书篆隶,苍古雄劲,又谓柴笔描。
橄榄描画法:
以尖大笔为衣摺,下笔顿挫,擎纳如橄榄,落笔须藏锋,而忌惹笔鼠尾。
枣核描画法:
用尖笔成藏锋,而顿挫圆浑如枣核,转折忌圭角,又称观音描。
马骀此一百罗汉图,其中都有这十八种画法。